10月20日,经济学院在李常盛图书馆嘤鸣书社举办乡村建设沙龙。意大利农业部部长顾问、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扬·杜威·范德普勒格教授应邀为2018级乡村振兴班师生做主题分享,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副院长张兰英、2018级乡村振兴班师生、87978797威尼斯满天星爱故乡协会成员、社会乡建人士等46人次参加本次主题分享会。
扬·杜威·范德普勒格教授分享会现场
分享会上,扬·杜威·范德普勒格就“农民的未来在哪里”做主题分享。他指出,中国农业发展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显著差别在于“在其它国家,农业发展以技术或资本为导向;而中国则主要靠劳动力驱动”。随后,他点明中国农村目前的农业发展模式主要为小农导向集约化发展,并以河北易县山岗村“农业+鱼池养殖+农家乐”发展模式调研为例,来解析该模式的复杂内在机制,也即“收入来源多样化、劳动力流动多方向、农工收入再投入”的良性循环机制。实践表明,该种良性循环模式帮助小农农业生产高产量和优质的农作物,并且在机器使用上带来优势。
与会期间,扬·杜威·范德普勒格与在座师生互动交流,并就发展因素做出了精辟解读。他强调,看待发展,不应只着眼于金钱方面的增长,也要关注文化的发展,识别并严格区分科技发展与文化保存,帮助农民重拾自主性与满足感。同时,他指出全球农业发展的总体趋势是朝着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是一种参与式科技发展形式,讲求社会共同联动;中国应立足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经验,理论结合实际,探索出合适的农业发展道路。
会议合影
农业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明晰农业发展方向,把握农业发展模式,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张英兰呼吁学生应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发挥个人能动性,在实践中完善理论学习,积极与农民构建良好伙伴关系,在实践中以遵循生态发展为基本原则,探索适宜的符合生态文明的技术,思考农村未来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