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至5月,林学院组织2021级本科生赴南平校区实训基地开展为期两周的毕业生产实习。作为学院延续20余年的特色育人项目,此次生产实习以南平校区为核心、多地教学林场为延伸,充分利用南平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优质资源,通过高强度实战化训练、真实场景下的数据采集、技术实操与科研探索,推动学生全面提升专业素养和实践技能,取得了良好成效。
林学专业将课堂搬进森林当中。在洋口林场百年杉木林中,他们开展林分因子调查,绘制林相图;在顺昌升升木业苗木基地参与容器苗嫁接、扦插繁殖等工序,系统学习林木良种繁育、工厂化育苗及人工林抚育间伐技术;在西芹教学林场,他们参与森林区划调查,将课堂上的森林经理学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学生在杉木王林地、国家林木良种基地等地进行专业生产劳动,对林业生产全链条,特别是数字化工具应用为传统林业注入创新活力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学生扎根南平校区西芹教学林场及周边区域开展综合实训。学生手持测距仪穿梭于陡坡,自主测算地表径流数据,实地测量森林水源涵养功能,分析水土流失遥感影像,掌握了水土保持监测的核心技术;在安槽下山坡防护工程现场,他们观察不同护坡结构的生态协调性,小组协作设计草灌乔复合护坡方案,用试验验证抗冲刷性能,实践学习工程治理与植被恢复的协同设计;在生态定位站,他们亲历土壤侵蚀动态变化数据采集全过程,通过水土流失监测样地布设,遥感影像处理,用数据支撑区域生态治理方案设计,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态修复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战略意义。
森林保护专业师生在南平校区实训基地开启首站实践。面对人工林病虫害威胁,学生运用目视检测、诱虫灯诱捕、树皮剥离等传统方法,结合无人机低空巡查技术,完成网格化样地调查,精准识别松毛虫、星天牛等10余种病虫害分布,并首次通过“空-地一体化”模式绘制危害区域图。随后,转战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滩涂湿地开展秋茄、桐花树根系虫害调查,记录红树林蛀木虫危害率数据,尝试利用性诱剂干预防治。实训基地的实操演练与保护区的生态修复任务相结合,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科技赋能”与“敬畏自然”的双重意义。
智慧林业专业学生则聚焦林业数字化转型,在南平校区开展森林资源信息化实践,学习应用RTK、激光雷达等技术完成高精度数字化地图绘制。学生通过在福建金森集团的调研活动,掌握了智慧林业建设的前沿成果,深刻理解了数字技术在企业运营中的应用前景。在福建省大数据集团参访中,学生拓宽视野,思考人工智能、大数据如何赋能城市林业管理与生态保护。教学林场的实地操作与企业前沿技术的碰撞,让学生明确“数字技术+生态保护”的未来方向。
通过南平校区“真刀真枪”的实战训练,学院将多年积累的实训经验转化为育人优势,实现了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的无缝衔接。这种沉浸式、高强度的实训模式,不仅锤炼了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更使他们在山林间掌握核心技术,在校企合作中拓宽行业视野,优化了“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育人机制,为成长为“知林爱林、强林兴林”的复合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林学“双一流”学科建设注入强劲动能,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助力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