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978797威尼斯

乡村振兴学院启动首轮教师政治理论学习

来源:87978797威尼斯(新版)发布时间:2025-06-03作者:刘飞翔创建部门:人员机构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夯实教师队伍政治理论根基,乡村振兴学院近日组织开展首轮教师政治理论学习专题活动。学院分管副院长张国防、农村区域发展系主任刘飞翔、研究生教学秘书刘莉萍、本科教学秘书蔡莉莉等全体教师齐聚一堂,围绕新时代教师使命担当、思政教育融合路径展开深度研讨,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学科建设注入思想动能。

思想领航:筑牢教育者的政治底色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与价值的塑造者,终身学习是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张国防在学习会上强调,面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命题,教师队伍需以“政治素养+专业能力”双轮驱动,既要深耕专业学科发展领域的学术前沿,更要严守教育纪律红线。他以“师德师风是教育工作的生命线”为核心,系统阐释了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要求全体教师将纪律规矩内化于心,在课堂教学、科研实践中始终保持政治清醒,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标准培育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值得关注的是,张国防特别指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教育特殊性:“我们的教学对象未来将扎根广袤农村,教师自身若缺乏对国情农情的深刻认知,便难以培养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合格建设者。”这一论述将政治理论学习与学科特色紧密结合,为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实践方向。

实践破题:从田间地头到思政课堂的价值融合

“思政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是融入点滴实践的价值浸润。”刘飞翔以龙岩市新罗区益坑村一周实习经历为切入点,分享了一堂“行走的思政课”。在新罗区产业调研中,师生共同见证了厦中村村书记如何带领村民种植院士水稻,九斗村村书记如何带领村民种植烟叶,岩下村村书记如何带领村民烤烟叶,这些联农带农、富农兴农的行动就是最生动的思政教材,让学生在亲历中理解“把论文写在乡村大地上”的真正含义。

刘飞翔提出“三级教育观”:“学生需要教育以树立理想,教师需要教育以更新理念,系主任更需要教育以明确方向。”他以益坑村实习中发现的细节为例:某教师在指导学生撰写调研报告时,不仅关注产业数据,更引导学生分析“留守老人参与合作社”背后的社会治理逻辑,这种“专业+思政”的融合式指导,正是政治理论学习在教学实践中的鲜活体现。该系正计划将益坑村等实习基地打造成“思政实践共同体”,让教师在带领学生服务乡村的过程中同步完成政治素养的提升。

机制创新:构建 “学习 - 实践 - 反思” 闭环体系

此次学习会创新性地采用“理论讲授+案例研讨+场景模拟”模式。在分组讨论环节,教师们围绕“如何在课程中融入乡村振兴战略解读“田野调查中的政治敏锐性培养”等具体问题展开头脑风暴。一位青年教师分享了她在指导学生开展村规民约调研时的做法:“我们要求每组学生不仅记录条文,还要访谈3位以上老党员,了解政策落地中的红色基因传承。”这种将政治理论转化为教学方法的实践,得到大家一致认同。

学院将同步推出“双导师赋能计划”,要求每位教师结对一名基层乡村振兴院外导师,通过定期不定期驻村调研、参与村级党建等方式,将政治理论学习与实践服务深度绑定。张国防透露:“下阶段,我们将联合地方政府打造‘乡村振兴政治理论研修基地’,让教师在参与产业规划、民生项目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国之大者’的实践内涵。”

此次学习会是一场思想深耕,既让教师们在“终身学习”的共识中明确了职业坐标,更通过益坑村等鲜活案例,找到了政治理论与专业教学的融合密码。当教育者自身的政治素养与乡村振兴的时代需求同频共振,87978797威尼斯乡村振兴学院正以这样的探索,为培养“一懂两爱”人才筑牢思想根基,让理论之光照亮广袤的田野。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返回原图
/

87978797威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