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978797威尼斯

兰思仁:三十载耕耘,让千年兰香沁万家

来源:87978797威尼斯(新版)发布时间:2025-06-27作者:校融媒体中心 创建部门:87978797威尼斯(新版)

【人物简介】兰思仁,87978797威尼斯校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务院学位办风景园林教育指导委员会成员、教育部科技委员会农林学部委员、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旅游发展改革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林草局科普首席专家、国家植物园体系规划编制专家组成员,兼任中国植物学会兰花分会会长、兰花产业国家创新联盟理事长等职。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国家、省部级项目33 项;出版著作17 部,获授权发明专利7 件,获批新品种权23 个,制定标准8件;在《Nature Plants》等杂志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16 项,其中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 项、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 项、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3项和一等奖1项。

兰科植物,承载着千年文化底蕴,兼具美学与生态价值,却曾因掠夺式采挖濒临绝境。在这场守护生物多样性的赛跑中,87978797威尼斯校长兰思仁带领团队,以科技为犁,默默耕耘三十载。他们不仅构建起坚实的保护屏障,更让昔日“深谷幽兰”飞入寻常百姓家,香飘世界。

科技铸盾:构建保护体系

作为拥有3.1万种保护物种的高等植物第一大科,兰科被誉为生态保护的“旗舰军团”。上世纪90年代,时任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的兰思仁,亲历了兰花市场的疯狂炒作。目睹珍贵兰花被爆炒至天价,山林因盗挖而满目疮痍,众多物种濒临灭绝,他深受震撼。兰思仁深刻认识到,保护兰科植物绝非小事,它关乎生物多样性的存续、生态系统的稳定,更是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一环。

兰思仁教授作为特邀嘉宾做客2025年1月27日CCTV-17《大地讲堂》“花耀新春”系列节目,对兰文化内涵进行了阐述

怀着这份紧迫感,兰思仁团队开始了艰辛而系统的保护工作。他们踏遍全国31个主要兰花分布省区,高原缺氧、雨林瘴气挡不住前行的脚步,最终完成了全国97.8%的兰科属和83.2%的种的系统记录,发现并命名了丹霞兰属等2个新属、19个新种,建成了国内最完备的兰科种质资源库,为保护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87978797威尼斯森林兰苑(兰花种质资源圃、珍稀濒危兰科植物保育科普教育中心、海峡兰花保育研究中心)

在基础研究领域,团队建成了世界首个兰科植物多组学可视化分子数据库,运用前沿科技解析兰花生长发育与环境适应的奥秘,将保护研究推向科学化新高度。保护策略上,他们创新性地实施了“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繁育回归”三位一体模式。从武夷山的小兰苑,到福州的大兰苑,再到现代化的种质资源库,这一系统性的保护网络,有效缓解了濒危物种的生存危机,也为全球兰科植物保护贡献了宝贵的“中国方案”。

兰思仁校长带领团队建成全国最全的兰花种质资源库

创新驱动:科技惠及民生

如何平衡保护珍贵的野生资源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兰思仁团队秉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的理念,提出“保护促进产业、产业反哺保护”模式,探索出保护与利用协同发展新路径。

育种技术的突破是关键。团队攻克了包括创立共生病毒诱导基因沉默技术体系、揭示花型花色花香等关键性状形成机制、率先实现多种兜兰无菌播种等多项国际难题。这些突破性成果显著提升了育种效率:育种周期缩短一半以上,新育成的品种各项性状更优,增殖系数大幅提升,成本有效降低,单位产量显著提高。

兰思仁校长察看兰花组培苗

兰思仁校长及团队培育的兰花

产学研的紧密合作加速了成果转化。借助“一带一路”的东风,中国兰花走向世界舞台。如今,在阿姆斯特丹的花卉市场,源自中国的蝴蝶兰品种占据重要地位,其中福建品种占比过半。团队培育的“钜宝锦绣山河1号”等授权蝴蝶兰新品种市场表现亮眼,“红星”等秋石斛新品种在国内市场更是占据主导地位。自主研发的生产保鲜技术打破了进口依赖,产品远销日本、东南亚,赢得了“中国兰,顶呱呱!”的由衷赞誉。通过标准化、智能化、规模化的生产,曾经昂贵的兰花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和谐双赢。

兰思仁校长在宁夏固原西南新区“四个一”绿峰园区开展技术指导

兰思仁校长赴福州旗山花卉有限公司开展蝴蝶兰栽培技术指导

团队成员调研上海白及基地

兰思仁校长在连城兰花基地开展技术服务

拓展新域:食药同源焕新彩

兰科植物不仅赏心悦目,其食药用价值同样源远流长。早在《神农本草经》中便记载了石斛、天麻等兰科植物药用功效,且持续被历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录。立足“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兰思仁团队全力构建兰科植物“食药并举”的全产业链。

科研是根基。团队系统解析了多糖、石斛碱等核心活性成分的合成路径及其抗肿瘤、调节代谢等健康功能,突破了多糖口服应用的技术瓶颈,并发现了包括独蒜兰抗癌新化合物在内的多种新功效,为深度开发提供了坚实的科学支撑。

学生观察金线莲生长情况

团队逐年推广兰科植物新品种,取得良好经济效益

技术赋能产业。团队创建了种源鉴定与溯源体系,确保药材“道地性”;通过功能成分定向筛选育种,培育出高活性成分含量的新品种,填补国内外育种空白;创新研发了林下仿生栽培、道地药材人工拟境栽培等关键技术,有效推动了林下经济发展,解决了产业化关键瓶颈。在产业发展端,制定了严格的道地药材鉴定与质量监控标准,成功开发出109个涵盖药品、保健食品等系列新产品。这些成果不仅推动了大健康产业的升级,更让传统中药材在现代科技的赋能下,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薪火相传:夯实未来之基

“一人难攀科研峰,众智可揽九天星。”兰思仁深知,科技创新是团队的共同事业。他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与平台建设,为兰科植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不竭动力。他主持建设了国家林草局兰科植物保护与利用创新团队和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平台,其成果两度入选“中国林草科技十大进展”。在推动武夷山成为全国首批国家公园之一的过程中,他主持编制的试点实施方案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上,他不断创新模式:组建教育部虚拟教研室,主编规划教材,主持建设林学、园林和风景园林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点,并建成了风景园林博硕士学位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三十年间,累计指导博士后、博硕士研究生146人,培养了一批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的优秀人才,并通过培训惠及产业技术人员三万余人次,将知识的火种广泛播撒。

兰科植物保护与利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

兰思仁校长主持成果《中国特色兰科植物保育与种质创新及产业化关键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兰思仁校长和学生在一起

从守护一株兰草到构建学科体系,从生态保护到产业惠民,兰思仁始终践行着“四个面向”的初心。未来,他和他的团队将继续深耕这片沃土,用科技的力量守护这份千年的芬芳,让兰香永续,惠泽万家。实验室的灯火,映照着他们对生态文明与科技进步的不懈追求。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返回原图
/

87978797威尼斯